近期有关“水稻上山”的讨论引发了一些误解和争议,部分网民对这种种植方式持有质疑态度,担心其是否会导致毁林造田等环境问题,那“水稻上山”引争议是咋回事?不是毁林造田对吗?
一、“水稻上山”引争议是怎么回事?
近日,关于“水稻上山”技术的讨论在网络上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有人质疑这种技术在实践中是否切实可行,认为在山上种植水稻既不符合传统农耕观念,也不可能获得高产量。一段视频中,暴雨冲毁梯田的画面更加加剧了人们的质疑和疑虑。
【资料图】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水稻上山”的真正含义。根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负责人朱有勇院士的解释,实际上,“水稻上山”是一种基于杂交稻雨养旱种的栽培技术。它将适应山地环境的杂交稻品种引入到山上旱地进行种植,以类似种植玉米的方式来种植水稻。这种技术的特点是不需要泡田、育秧插秧,且基本不需要浇水灌溉,同时能够获得相对较好的产量。因此,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之为“水稻上山”。
“水稻上山”的技术引发了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对其可行性的质疑。一些人认为,水稻是水生作物,种植在山上的旱地上似乎违背了常理,产量不可能达到预期。然而,该技术实际上通过选择适应山地环境的杂交稻品种,使其能够在相对干旱的条件下生长。这些杂交稻品种具有抗旱能力强、耐寒性好的特点,能够适应山地环境的生长需求,从而实现在旱地上高产。
另一个引发争议的关键问题是山地水稻种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视频中展示的暴雨冲毁梯田的情景,引起了人们对于土壤侵蚀和环境破坏的担忧。然而,正规的“水稻上山”技术应该包含相应的土壤保护措施,如梯田的建设和防护工程,以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因此,视频中所展示的情景可能是由于技术不当或缺乏适当的土壤保护措施导致的,而不是技术本身的问题。
此外,对于“水稻上山”的争议还涉及到农民的接受度和转变传统种植观念的问题。传统上,水稻被认为是水生作物,人们普遍习惯于将其种植在平坦的水田中。因此,一些人难以接受将水稻种植在山地旱地的新模式,对其可行性表示怀疑。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新的栽培模式和种植技术的引入是必然的。这需要农民逐渐接受并转变传统的种植观念,以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水稻上山不是毁林造田对吗?
是的,水稻上山并不意味着开山造田。开山造田是指通过开山砍伐森林来获得耕地。相反,“水稻上山”是在已有的梯田或山坡地上进行种植,而这些地区本来就已经存在耕地或梯田,不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开垦或破坏原有的森林生态系统。
其次,水稻上山也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在进行水稻上山的过程中,通常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土壤和水资源。例如,通过梯田的建设和防护工程来防止水土流失,合理利用雨水资源。同时,选择适应山地环境的杂交水稻品种,具备一定的抗旱性和耐寒性,能够在相对干旱的条件下生长,减少对灌溉水资源的需求。
此外,水稻上山还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于一些地形复杂、水资源有限的山区地区而言,利用水稻上山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耕地资源,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时,适当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有助于土壤保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的风险。
总结:“水稻上山”技术引发的争议主要涉及对其可行性、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农民接受度等方面的质疑。虽然该技术在某些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并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在实践中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同时“水稻上山”并非毁林造田,而是一种利用现有梯田和山坡地进行种植的技术创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标签: